《东营日报》专版刊发利津法院智慧法院建设成果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年07月02日 | ||
6月30日,《东营日报》7版专版刊发利津法院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利津法院以“智慧”之翼托举起公平正义,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附:专版全文 利津县人民法院 “智慧”之翼托举起公平正义 互联网的发展冲破了地域之间的阻隔,完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实现了不同地域、不同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实时、面对面互联。 目前,“互联网+传统行业”已成为互联网形态衍进、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当“互联网”遇见“人民法院”,将碰撞出什么样的时代浪花?答案是:智慧法院! 智慧法院是人民法院充分利用先进信息化系统,支持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实现司法公正、司法为民的组织、建设和运行形态,与司法改革并称为法院现代化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智慧法院的建设是大势所趋,最根本的目标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落地迅速、科学规范、细节精准、赋能增效成为衡量智慧法院建设的重要指标。在2019年度年全国智慧法院建设评价报告中,利津县人民法院的指标在全国3066个基层法院中位列第四,在全省156个基层法院中排行第一;近日,又在最高人民法院组织的2020年全国法院司法链应用试点评审中荣获三等奖。 荣誉是对利津县人民法院大力推进智慧法院建设的充分认可,是对他们运用科技和智能化给予审判执行、司法管理有力支撑和帮助做法的高度评价,是对他们积极为审判执行工作赋能增效的业界点赞。 地域偏僻、体量较小的利津县人民法院,何以在全国基层法院的智慧化建设中名列前茅?“让案件审理阳光公正,司法为民零距离、为民情怀可感受,是人民法官的初心与使命,利津县人民法院的智慧法院建设,正是迎着网络时代的风口而上,用信息化、科技化的手段,保证立案、审理与执行全过程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利津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志刚轻轻道出了“谜底”。 智慧办公: 迎风而上,办公系统建在云端 60平方米的房间,恒温恒湿的环境,井然有序的线缆,交相辉映的指示灯……这里是利津县人民法院的微模块化数据中心,条条光纤是支撑法院智慧化运转的信息高速公路,融合成智慧法院的智能中枢。 无纸化网上办公、电子签章、电子签名,网上立案、智慧法庭、桌面云、文档云……一个个看似新鲜的名词,已经成为利津县人民法院干警工作的常态。 简短的文字,您或许已经感受到智慧化信息平台给他们带来的便捷与快速,但是,您能想到吗?就在三年多以前,他们还在被落伍的网络苦苦“折磨”。 说起那时的“堵”与“痛”,利津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李玉华仍记忆犹新,那是2018年,正值全力攻关“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工作关口,他们的工作却总是被网络“卡”住,无奈之下,大家只能等夜里网络稍稍顺畅时,到办公室加班加点,常常是通宵达旦。这一切,被刚刚到法院履新的院长张志刚看在眼里,也急在心上。 一切改变都是从痛定思痛开始。 利津县人民法院的决策者们清晰地知道,随着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法院案件受理数量也持续增长,同时,人们对法院公正高效审理案件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法院办案人员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如何把数量不断叠加的案件办得既公平到位,又快速迅捷?怎样达成既高质高效完成审判执行任务、又创造条件为干警减负减压的目标?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互联网的浪潮汹涌而至,这是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的蓬勃发展,已经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向信息化借智借力,建设智慧法院,推进硬件设施更新换代、软件系统积极补进、技术应用全面推广!利津县人民法院党组作出了响应时代需求的铿锵之举。 在县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他们舍得在智慧法院建设上投入——从打造微模块化机房、更新老旧网络设备、升级核心网络设备,到用户万兆全光网络覆盖,实现本地化应用万兆覆盖,提供稳定高效的信息高速公路。他们率先在全市法院系统启用桌面云平台,干警可以远程移动办公,同时实现集中运维和管理,通过集中管控确保数据系统安全。 到2018年6月,利津县人民法院就在全市法院系统率先建成了通过桌面云、文档云、超融合、备份一体机等系统实现数据不落地、网络不中断、文档可恢复的安全高效网络平台。 平台搭建完毕,利津县人民法院着力实施“推广应用工程”,特别是2020年,他们以全省法院全流程网上办案系统应用为契机,把推进智慧法院应用作为一项新时代政治任务来抓,列入党组重要议事日程,重点推进。他们积极参加上级法院组织的全流程无纸化网上办案推介培训、电子签章、电子签名、统一送达平台应用培训等各项培训,及时更新应用技能。在全省全流程网上办案系统应用测试中,全员满分通过。自2020年9月全流程办案系统推广以来,全体干警自觉应用全流程系统进行办案,截至目前,全员上线率、裁判文书网上生成率、裁判文书网上会签率等重要指标均达到100%。 平台的建设和全员的应用带来的效率提升,从一组数字就能看出其中的变化:2016年,利津县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3554件,到了2020年,就受理各类案件4 7 8 9 件,数量增长了34.75%;而在2021年前5个月,就受理各类案件2200件,同比增长31.26%。 智慧法庭: 顺时而动,审判法庭搬到网上 “现在开庭!” 法槌落下,位于利津县的某银行诉冉某、佟某夫妇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正式开庭。与一般开庭不同的是,此次案件的审理是将近在利津的原告、远在新疆的被告“聚”在小小的电脑屏幕上进行的,当事人双方在线上完成举证质证、核验笔录、签名确认,顺利完成了整个庭审过程。 原来,利津籍的冉某、佟某夫妇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被当地一家银行诉上法庭。利津县人民法院受理后,与冉某夫妇联系,得知他们目前正在新疆打工,若从新疆返回利津开庭,往返路费太高。考虑到他们的经济状况,利津县人民法院采用互联网形式开庭审理,便捷而高效。 当事人在哪里,互联网的链接就连到哪里。利津县人民法院在2019年建设起互联网法庭,探索科技推进司法便民应用,解决当事人“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的“零距离”实现,当事人“零到场”的在线庭审模式,对于提高审判质效和方便群众诉讼、减轻群众诉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法院来讲,互联网开庭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对于人民群众来说,“足不出户”便可参加庭审,节省了出庭时间和费用,减轻了诉讼负担。 “智慧法院是在夯实智慧办公系统基础上的顺势而动。”利津县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胡利民说。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原有的工作、生活秩序,但案件开庭却不能一直拖延。为确保庭审有序开展,利津县人民法院通过应急改造,建成了互联网法庭。此后,又实现了所有审判法庭同时支持本地庭审和互联网庭审模式,保证疫情防控和案件审理两不误。在此基础上,利津县人民法院推进在线诉讼服务,全面推进网上调解、庭审、执行等工作,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开庭191次,司法网络拍卖成交23件,成交额3893.31万元。他们还依法适用速裁程序,远程开庭审理了全市首起涉疫情防控寻衅滋事案并当庭宣判,采用远程视频与现场庭审相结合,依法审结了魏某某等12人、韩某某等11人恶势力犯罪集团高利放贷、暴力收贷、敲诈勒索、寻衅滋事、非法拘禁等相关涉黑恶案件。一系列非接触式司法模式确保了疫情之下“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 利津县人民法院还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推进审判流程、执行信息、裁判文书、庭审直播“四大公开平台”建设,让审判在阳光下运行,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他们将审判流程和执行信息公开,让案件当事人随时随地知晓案件审理执行进度;裁判文书公开实现“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积极推进庭审网上直播,公众可以远程旁听庭审,改变了传统上旁听案件受到时空限制的状况。仅2020年,利津县人民法院就在网上公开裁判文书5175份,网络直播庭审一千余件。 如今,在利津县人民法院,互联网开庭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可很多人不知道,是他们秉持着“从无到有”“便民为先”的工作理念,才拥有了新的司法服务体验。 探索没有边界。利津县人民法院的互联网法庭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进一步探索司法区块链在庭审过程尤其是互联网庭审这种新兴庭审模式中的应用,他们利用司法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在线庭审数据的存证验真,法官和其他案件参与人在电脑或手机上就可以查看证据、笔录,并能够实时完成区块链验真,解决了线上提交证据丢失、伪造、篡改的风险问题,极大地保障了庭审的司法权威。同时,诉讼参与人也可通过手机对法庭材料进行验真。互联网庭审的便民、快捷与司法区块链的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等特征有效结合,奠定了互联网庭审中证据交换和庭审笔录坚实的“信任”基础,真正实现了司法便民、智慧智能。 最高人民法院建设的司法链平台具备互联网和法院内网贯通的统一存证验证能力,利津县人民法院基于司法链平台开展互联网庭审存证验证应用,司法链存证验证同互联网庭审紧密闭环,切实发挥了司法链试点应用的实质化应用成效。 就在不久前,有好消息从最高人民法院传来:利津县人民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组织的2020年全国法院司法链应用试点评审中荣获三等奖。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71家试点单位在高可靠数据存验、高敏感操作固证和智能合约应用三类应用场景中的高水准测评,是对利津县人民法院司法链应用的充分认可。 智慧执行: 利民为本,案件执行“光速”前进 人民法官通过立案审案为当事人解难,可很少有人知道,案件执行是他们心头的“难上难”。执行人员数量不足、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人信息不透明等因素,成为顺畅执行的“拦路虎”。“执行难”不仅成为困扰人民法院工作的突出问题之一,还影响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 利津县人民法院智慧执行平台对接最高法院“总对总”“点对点”网络查控系统,与公安、民政等16个部门3900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实现联网,只要从网上输入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人全国范围内的不动产、存款、金融理财产品、车辆、网银等16类25项信息就一览无余,执行人员不仅能进行网上查询、冻结,大部分还可以进行网上扣划,畅通了被执行人主要财产发现和控制的渠道,逐渐形成了对被执行人财产“一网打尽”的格局。 利津县人民法院把智慧法院平台链接交通事故纠纷一体化处理平台,通过在线调解、在线鉴定、在线诉讼等方式,实现了交通事故纠纷快速处理,仅2020年就审结交通事故案件274件,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4000余万元。利津县人民法院全力推进执行信息化建设,助力解决执行难,着力破解了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查人找物、案多人少等困难和问题。 利津县人民法院还创新拓展智慧法院建设成果,针对“送达难”问题,全面推行公务外呼系统,改变以往片面依靠EMS送达的方式,实现了通过电话、短信等便捷送达,仅此一项,一年节省的费用就达三四十万元。 为深化巩固“基本解决执行难”成果,健全完善解决执行难长效机制,向着“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前进,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执行指挥中心达到实体化、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运行的要求,2019年7月,利津县人民法院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改革被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列为全市法院系统改革试点,按照“大中心,小团队”模式整合执行力量。充分发挥信息化和集约化在执行工作中的优势,推进形成“16项集约事务、5类技术服务、5项监督管理”为抓手的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1655模式”。 利津县人民法院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的“1655模式”,就是由执行指挥中心集中集约办理核对立案信息和初次接待、集中网络查控、集中制作发送格式化文书、集中办理外出事项、集中处置事项委托、集中录入失信被执行人信息、集中管理网络拍卖、集中保全案件办理、集中处理执行异议案件、集中接待信访来访、集中接处举报电话、警务工作集中保障、专项活动集中推进、综合部门集中对接、集中开展执行宣传、日常事务集中处理对接等16类常规事务性工作,有力提供视频会商、单兵连通与执法记录仪使用、执行公开、决策分析、舆情监测等5类技术服务,切实承担起繁简分流管理、流程节点管理、执行案款管理、终本案件管理、执行卷宗管理等5项管理职责。通过“1655模式”,充分发挥信息化和集约化在执行工作中的优势,彻底改变“一人包案到底”或“团队包案到底”的传统办案模式,实现“最强大脑”和“最强团队”有机结合、线上查控和线下调查有机结合。 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利津县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信息化、精细化、团队化、集约化、规范化水平大大提高,执行质效大幅度上升,执行质效从2018年全市第六上升到2019年的全市第二,“基本解决执行难”确定的四个核心指标在全市排名第一,在全省151家基层法院中排第12名;2020年,执行的四个核心指标仍然列全市第一,全省第12名。 智慧网络架构起来,智慧法院建设起来,网络的便捷与快速、阳光与安全在日常工作中运转起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这是利津县人民法院全体干警向人民群众最郑重的承诺和最笃实的践行。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