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读书品评会
借我一生
  • 作者:刘天佳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9日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余秋雨的《借我一生》。被这本书所吸引,首先是喜欢这本书的名字,借我一生,很有些活了一辈子还没活够,需要向他人借用一生时间的意味。其次是喜欢这本书的装帧,我所见到的版本,土黄底色,鎏金宋体书名,整个封面仅有书名借我一生,作者名字余秋雨和作家出版社共12个字。我一向喜欢这种简单的,大气的书本样子,对于我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和神秘感,牵引着我一页一页翻开阅读,品味作者不凡却淡定的一生。

  《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先生的封笔之作,借我一生,像是历经沧桑之后的一声叹息,又像是漂泊奔波之后的一种对回归的渴望。这部作品承载了作者对他父辈、他的同代的那份无比深厚的情感。同时,这是他对于其家族经历的回溯,是他对于自己人生的回顾,也是他对时代与历史的剖析与反思。

  全书共分五卷,每一卷分为数个章节。从美好的童年写起,然后求学到上海,接着经历了残酷的“文革”,到后来毅然辞去大学校长职务,考察世界文化的真谛。家与故乡,是此书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落后但平静祥和的故居,作为作者人生开始的地方,带给了他无尽的快乐回忆,即使漂泊四方,故乡的炊烟都会牵动着他的心,让他永远不会忘记回家的路。不富不贵,但又不卑不亢的家庭,则对于他的成长与成才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坚强能干的祖母,忍辱负重的父亲,贤德聪慧的母亲,还是刚烈正义的叔叔,家族中的每一个亲人,纵使平凡,他们身上却都深藏着伟大的情感与伟大的人格。此书中还记叙了关于作者忘我苦读、钻研学术的经历,让我倍受感动,一如之前看过的高尔基先生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一般,越是艰苦的环境,越是迸发出对知识的渴望之情,在那样的岁月中还保持着这种精神,使我更加钦佩和感动。

  本书的第二卷回忆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点滴,也是作者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时的作者已是一名上海戏剧学院的大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历史变故,作者始终站在了理性的一边,没有参加造反派,反而被造反派时时批判,处处压制。现时的我们可能无法想象那个时期的景象:在诺大的校园里,没有学习的氛围,全都是人心惶惶的政治气氛,到处是刺眼的标语,游行的队伍,来去匆匆的脚步穿梭在校园中,每个人都害怕自己成了批判的对象,都在极力寻找他人的疑点。当初父亲的同事,因为过去父亲拿着儿子的成绩炫耀而怀恨在心,为了明哲保身出卖了父亲,当了“举报人士”,只有父亲一直穿的那件外套,为自己保留了这份记忆。从知青下乡,围湖造田,挖防空洞,再到后来为了逃避“抓捕”而躲到山上藏有“四旧” 书籍的木屋里,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十年文革,使无数人的梦想湮没,无数科学被放置,无数的文化被毁坏,或许正是为了挽留那些正在消亡的文化,作者才不辞劳苦,游遍华夏名山大川,国外名胜古迹,为这些古迹写下不朽的诗篇,为他们曾经来带这个世上留下一个凭证。

  《借我一生》看上去更像一部励志之作,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说:“学术是一场一旦进入就很难停步的苦役”,而正是因为他在这场“苦役”中自得其乐,甘之如饴,才有了他在学术上的诸多造诣。我不是搞学术的,无法体会进入学术领域的苦役,只能在自己所选择的领域前行。《借我一生》,也是作者对于自己人格的交代。他反思时代,剖析现实社会,观察周边世界,无论动乱和平,无论贫穷富贵,从未在任何浪潮中迷失自我。他的一生,历经了太多的困难,遭遇过太多的诽谤。他从不在意名与利,这从他在仕途正好时主动请辞这点可以一览无遗,但是他在意名誉,希望能够在是是非非之后,给世人一个明明白白的真相。我不太了解作者生平和为人,但总会在阅读中对于他的遭遇有些忿忿不平。我想作者应该比我想象中还要淡然,他只求一片心灵净土!

  作者也曾说过,人的一生是由许多选择组成的,有大的选择,也有小的选择。的确,不仅有大小选择,还有单项和多项选择,除了出身和父母无法选择之外,你的一生是什么样,完全是由你自己的选择组合起来的。你选择坚强,你便是坚强的。你选择乐观,你便是乐观的。你选择奋进,即使无法最终达到目标,你也是成功者。现代经济高速发展,道德却面临滑坡,社会存在这样和那样的病态现象,身在大环境中,选择多一份包容,少一分谩骂,选择肩负起更多的责任,选择珍惜时间,亲人和拥有的东西,借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说: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岁月静好,温和从容!

关闭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建立镜像,转载需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