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读书品评会
在北大听季羡林大师感悟人生讲座
  • 作者:刘源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1日

  听季羡林大师读书

  -《在北大听季羡林大师感悟人生讲座》读后感

  季羡林(1911.8.6-2009.7.11),山东临清人,字希逋bu,又字齐奘zang。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唯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此书分为八个章节,分别有人生之悟、立身之本、处事之道、社会之思、居家之感、治学之理、成功之路、长寿之要。此书的内容丰富,我就挑出治学之理这个章节给大家分享我的感受。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老说: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得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季老爱书,虽然他已不再人世,但他影响是我前进的动力。每个人对书层次认识不同,但共同一点就是进步。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说了这么多,只是一个主题,读书才能进步。季老讲的建议就是经常读书。我到引用唐太宗的一句话“朕性喜读书,颇得其趣。开卷有益,岂徒然也。”在大家繁忙的时候静下心来去读点有益的书,及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也可以缓解工作压力。书中自有黄金屋,也许一句话就与你共鸣。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不在舍:锲而舍之,乔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之道在于勤,正向季老说:灵感出于勤奋。季老一生都非常勤奋,他每时每刻都会抽出时间构思或动笔写文章,有时候走着路,他忽然停下来,从口袋里掏出小纸片记上几句:有时等车的空当儿,也会在小报的空白处写写画画,回家稍一加工,便点墨成金,编制出优美华章了。对于认真的季老,我感到人可以岁数大,但要有长一岁数的痕迹,这些痕迹是我们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不要浪费了时间,浪费了岁月,把那些消逝的时间用文章汇集成自己的故事。

  1947年,季羡林写过一篇论文《浮屠与佛》,还用汉文和英文发表了,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文中有几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勉强。季羡林自己并不满意。为此,他耿耿于怀四十余年。直到1989年,他终于得到了新材料,又写了一篇《再谈“浮屠”与“佛”》。对于学术上的问题,我并不知道要精确到什么程度才是好,但季老的坚持不懈与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我感动的地方。表面上过去了,但心里过不去是不行的。心里上过去了,但事情不能就这么过去了。做事要认真,要有标准衡量,更确切的说要精确。楼不能一毫米的歪斜,航天飞机不能缺少一个小小的螺丝,一点小小的误区是致命的,是一辈子不能原谅的,所以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对于读书学习还是做一件事情都是一种标准来衡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在困难面前没有坚忍不拔、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即使有多少宏图大志都是空谈。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年代需要有季老的精神存在,需要有爱学之心,我从这一章中懂得要有学习的意识和意志。人生就要像一本好的小说,浮起有度,色彩缤纷,内容充实。怎么样提高是关键,怎么样学习读书是基础。让季老的感悟变成你生命中的指南针。

关闭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建立镜像,转载需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