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读书品评会
读《水浒传》
  • 作者:任伟杰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9日

  《水浒传》通过生动的艺术形式描写了梁山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腐败,反映百姓有苦无处伸张,官逼民反的社会状况,宣扬了忠义思想,并表现了梁山好汉忠心为国的无奈。小说以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生动丰富的文学语言,叙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塑造了一群逼上梁山、忠肝义胆、悲惨结局的英雄形象。

  《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是“逼上梁山”是多数梁山好汉上山聚义的共同原因。尽管宋代出现了繁荣的城市经济和都市社会,以及相应的文化建设等,但高度集中的城市经济,必然会导致人们在权力、金钱、利益,以及与之相关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等方面需求的无限增大和残酷争夺,从而引起很多社会问题,其结果必然是弱肉强食,遍地不公。加之朝廷无能、昏官当道,其中的弱者被逼造反,也是在所难免的了,这也是这部作品中好汉们揭竿而起的原因所在。如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于生活不下去,他们不满官府的剥削,积极参加劫取生辰纲的行动,从而上了梁山。解珍解宝是由于受地主的掠夺和迫害起而反抗的。鲁智深是个军官,他嫉恶如仇,好打不平,因此造成和官府的矛盾,结果被逼上山落草。武松出身城市贫民,为打抱不平和报杀兄之仇,屡遭陷害,终于被逼造反。

  忠义是梁山英雄的共同特点,忠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尽管他们个人的出身、禀性、喜好不尽相同,但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点上却惊人地一致。鲁达拳打镇关西、宋江私放晁天王、李逵大闹忠义堂等个人行为都是如此,梁山好汉前期的几次大规模行动,都集中表现了聚义群体的抱打不平精神。如江州劫法场是为了营救宋江和戴宗,三打祝家庄是为了帮杨雄和石秀救出时迁,打高唐州是为了救柴进,打大明府是为了救卢俊义等。

  有人认为,梁山好汉之所以会落得如此悲惨结局,是宋江一手造成的。作为战无不胜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宋江却断然拒绝了如同李逵说的:“杀上东京,夺了鸟位”的主张,自觉选择接受朝廷的招安的政治道路,带领“替天行道”的梁山泊义军,去残杀方腊义军,在两败俱伤的大屠杀中,遭到惨痛的失败。我认为宋江的被招安,或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或是为了梁山兄弟的后路着想。但他确实是作者笔下一个时代的产物,当时社会宣扬“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宋江便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他还是郓城押司的时候,其父便苦劝他不要与梁山草寇来往,好好为官,处人头地以便光宗耀祖,宋江也答应了。如果不是因为阎婆惜命案,他根本不会投奔梁山。他一直称北宋的皇帝为“圣上”,可见在封建观念中的“天子”在他的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高俅到来他亲自下山迎接并在谈判中保护其不被梁山好汉追杀,以致气死林冲。他一直认为走与统治者的合作才是“正道”,他鄙视自己和兄弟们“落草为寇”。最终为维护“兄弟们的名声”将苦心经营的水泊梁山交给朝廷,这便是他招安的源头之由,这也预示着起义的不战而败。

  宋江在作品中虽然有“统豺虎、御边幅”的思想和征辽的实践,但他主要是一名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而不是民族英雄的形象。

  《水浒传》对梁上泊英雄们悲惨命运的描写,是现实主义的,也是合情合理的。梁山泊悲剧,并非谁人之过。梁山泊悲剧,正是当时社会的悲剧。

关闭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建立镜像,转载需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