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无意间从百度上搜索育儿书籍,推荐名单里就有这样一本书,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就有一种莫名的紧张,担心自己就是拿走孩子幸福的元凶,于是毫不犹豫地将这本书买了下来。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本关于选择与运用方法的书,是“人性教育”的个案分析,书中作者与读者分享了190个经典案例,介绍了一套独特而新颖的教育方法,是作者李跃儿老师经过二十二年摸索的经验结晶。她将自己教育孩子、教育教师、教育家长的经历、经验及成果写成这本书,意在告诉读者:由于不懂孩子,本应给予孩子的幸福的成人却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而没有幸福感,人就很难成才,因为只有沉浸在幸福之中才会获得足够强大的内在驱动。
作者认为中国的家长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培养。作者在书中讲述了现代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对于如何改进现代家庭教育具有指导意义。作者曾说“要是不懂什么是儿童,就不如不教,不教或许会更好。”教育不得法,抽去孩子的自然属性,按照成人的想法去塑造,本质上就是一种严重的“毒化”,它使得孩子丧失了作为人的基础,最后只能成为“非人”。
还给孩子本应有的幸福,呵护与珍爱幸福童年,是教育的根本职责。教育的难点不在于有没有现成的方法,而是在众多方法中选择出“只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这就需要教育的智慧。古人讲:药无贵贱,医病者良;法无高下,契机者贵。和蒙特梭利教育观类似,作者认为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础。“孩子是脚,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了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同时,作者提出自己关于素质教育的看法。“素质教育的第一要素是爱的教育。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以教育者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爱来爱孩子,同时要孩子学会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所有人、爱所有美好的东西,这就是爱的交互,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与爱育的最大差别在于: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爱育则是平等自由的。居高临下通常会带来压抑、束缚,甚至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而平等自由却能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
有专家这样评论:李跃儿教育是快乐教育、赏识教育、自主教育、情景教育、成功教育等等,但这都不能说明她的教育的本质。我们很难用任何一个分裂的词来概括她的教育,但我们可以说,它首先是一种艺术的教育,更是一种超越艺术的艺术教育;不只是“才”的教育,更是“人”的教育。李跃儿的原则与经验适用于所有的教育门类。
所以,在此也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同时,如果有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那么就快还给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