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反应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纯真。他的作者雨果,19世纪的伟大小说家,用了近30年,构思、动笔完成了这部鸿篇巨著。
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冉阿让为了养活姐姐的七个孩子偷了一片面包,然后被判五年苦役,途中越狱四次,却均遭失败,刑期也被延长,十九年后才获释。出狱后,好心的主教收留了又冷又饿的冉;阿让,可他却又偷走了迪涅主教的银器,主教的供词使他免于再次被捕。受主教感化,他重新做人,化名马德兰,开设了工厂,成了富翁,还当上了市长。但是社会并不容许犯有前科的人,他在商马第案件的庭审上自首后又被捕了。成功逃脱后将女工芳汀寄养在德纳迪埃德小酒店里的私生女柯赛特领回,抚养成人。柯赛特长大后,在公园里遇上具有共和思想的年轻人马吕斯,两人一见钟情。这时爆发了一场共和党人的起义,冉;阿让将在街垒战中受伤的马吕斯救出,成全了一对年轻人的婚姻,但自己却一度受到误解,抑郁成疾,最后在柯赛特和马吕斯的怀里永久睡下。
小说的历史背景是宽阔的、复杂的。《悲惨世界》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将法国社会切开了一个剖面,深刻的揭露了社会矛盾和黑暗制度,正像雨果在序言中说:“只要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人潦倒;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那么,与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就不是无益的。”
《悲惨世界》把目光集中在三种社会主题上——男人、妇女、儿童。这种十分自然客观的划分方法,无疑包括了所有的穷人和弱者。
主人公冉;阿让从20岁到40岁是在监狱中度过的,这恰恰是人生中最应该承担重托、最有能力发挥作用的岁月。而他的罪行是什么呢?——偷了一块面包,在这极为轻微的“罪行”后面,却是极为沉重的社会问题。
冉阿让虽然后来尽全力去帮助别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来弥补自己从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们知道他从前是个苦役犯后,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们眼里它还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可是冉阿让并不介意,仍然怀着那善良的心去帮助别人。最终他还是凄惨的死去了,这充分体现出当时的社会是多么不公平,难道一个人犯了错,永远都不会改了吗?
看完书后,我感受到雨果先生通过作品揭示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在维克多雨果的笔下,他一直期盼着用“博爱”、“仁慈”、“善良”和“饶恕”来改变这个“悲惨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从呱呱坠地起就有了一束爱的火种,但是在日后的生活中,有的人将爱的火种代代相传,燃烧不熄;有的人则被贪欲、自私等种种污水所扑灭。人们总在说自己善良,可是面对贫困失学的儿童,你有没有伸出援助之手?见到身患重症而无钱医治的少年,你有没有献出一份爱心?请你敞开心扉,看看你心中爱的火种,还有多少?
仁爱不是靠嘴上说出来的,也不是书上学来的,而是靠真心付出,真情交汇。如果人们对罪犯多一些关爱,也许他们能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给残疾人多一些呵护,或许他们会重新扬起生活之帆。如果大家都付出了爱,国家就能多出许多栋梁,许多弱小的生命也将延续下去。今天你给别人一点爱,不久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爱。人与人之间最牢固的桥梁不是金钱,不是利益,而是爱,爱是人间最宝贵的东西。与冉阿让相比,现在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样的苦难,就更应该靠自己的努力生活的精彩,让自己的品格高尚,无论曾经有过怎样的错误,都是过往。“现在”才是属于我们的。
其实,《悲惨世界》并不悲惨,因为我们从中感受到了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