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乃我国宋朝著名大学士,此君满腹经纶,在诗词歌赋诸方面成就颇高,真可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名士,因为不注重调查研究乱发意见,却闹出了一起历史笑话。
据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所载,苏轼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友善,彼此交往密切,相互敬佩。一日午间苏轼前去拜会王安石,王安石午睡未起,苏轼被引入书房等候。在寂寞的等待中,苏轼无意中见王安石的砚台下露出一折起的纸角,于是取出观看,原来是一首咏菊的尚未完韵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看罢独自发笑:王安石乃老朽矣,世人谁不知菊花为耐寒之物,“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怎会经不起秋风一吹呢?苏轼遂续添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离去。王安石醒后来到书房见此,问清楚是苏轼所为,十分生气,第二天朝见皇帝奏请将苏轼贬为了黄州副团练使。
苏轼知因此续诗之事引起王安石的不满,此公公报私仇,哑巴吃黄连般前去赴任。光阴荏苒,转眼秋天又至。苏轼的好友陈季常来访,苏轼约其到后园赏菊。两人来到后园后,苏轼目瞪口呆,大吃一惊,满园菊花经一夜秋风全落一地,并无一朵傲立枝头,想起当时嘲讽王安石一事,羞愧难当,自己因为没有调查研究,不知道黄州的菊花是经不起秋风吹的,还自以为是,给人留下笑柄。
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每做一事,每发表自己的意见前,都应当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事求是。我们审理各类案件,调查是至关重要的。法庭调查是审判人员通过对证据材料的核实,了解案件事实、辨别事情真相的重要环节,是开庭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案件进行实体性审理的重要阶段。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审查核实证据,才能查明案件事实,分清是非责任,并在此基础之上,确认当事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作出正确的裁判结果,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们执行案件亦如此,也应当注重问题的调查。执行的被申请人不履行义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故意拒不履行,有的是因为存在实际困难,有的是法制观念淡薄、对判决的严肃性认识不足,有的是疏忽遗忘等。如果我们不加区别地一味采取硬性的强制执行措施,很可能会失去针对性而造成不佳的执行效果。在查明、分析了被申请人不履行义务的原因后,有针对性地做思想工作,宣讲法律、政策,说明拒不履行生效的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的后果,同时加上查询、冻结、划拨、扣押被申请人的财产的强制措施,才能达到理想的执行效果,才能体现法律的权威,使法律文书不打“白条”。当前我们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直接关系到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我们的深化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要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要坚持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和推动改革工作结合起来,推动整治“四风”顽症和破解改革难题结合起来。开展好这次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四风”问题,把问题找准找透是前提。只有把问题找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才会有的放矢,整改提高才有方向。查摆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求深入、见实效的关键环节。干部作风怎么样,存在哪些问题,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各级干部要沉到基层走访调研、听取意见。真正下基层、接地气、查实情、解难题,问党员干部身上的“四风”表现,问改进作风提升工作的具体建议,问群众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问加快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建议。这些调查研究工作做好了、做到位了,才能达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才能使教育实践活动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
深入细致地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条件,意义重大。苏东坡大学士的历史笑话,令人深思,发人深省。